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奖 |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工作已圆满结束,本次评选我院有25个项目荣获不同等级的奖项,与历届获奖情况相比,获奖比例大幅提升。其中,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共1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规划设计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建筑结构1项(一等奖);优秀建筑电气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水系统工程设计1项(二等奖);优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3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点击查看)
鸟瞰图 ©苏圣亮
项目名称:东北大学浑南校区文科2楼
建设地点: 辽宁省沈阳市
竣工时间: 2014年12月
总用地面积:1039157㎡
总建筑面积:28377㎡
获得奖项: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
整体西南视角 ©苏圣亮
项目概况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一期建设工程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城,距离沈阳市中心约18公里。文科2处于校园核心教学区,规划将其与其它三大学院对称布置在校园主轴线和次轴线两侧。项目分为A区(4层)、B区(6层)建筑;A座建筑为建筑学院办公及教学用房;B座建筑为文化创意学院及国际交流学院办公及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为28377平方米,地上建筑6层。通过形体的扭转在两个单体之间创造了一条通廊,以此流线为主线,在两侧建筑立面、景观上进行空间与场景的设计。打开两侧建筑底部空间,使内外空间产生联系,进而促进活动交往的产生。整个流线上,通过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形成连续而活跃的空间序列,使静态界面转变为动态的故事。同时扭转也有功能上的意义,通廊成为新校区北大门地铁站和文科2楼南侧学生宿舍之间的一条捷径和便道,沿路布置艺术工坊让所有学生在穿行其中能感受到设计学院扑面而来的艺术的气息,使建筑成为学校开放式的艺术馆。一层开放式的院落将学生吸引进来,多样性的活动也丰富了建筑的内涵。建筑景观采用绿色草坪为主要绿化元素,同时结合场景绿化,移动绿化,室内绿化,空间绿化等多种手段,强调绿化手段的丰富性和绿化效果的整体性。
台地 ©苏圣亮
规划立面控制与校园人流分析图
技术特色
1. 与校园规划整体统一又和而不同。上位校园规划中对建筑立面边界(贴线率)严格限定,校园整体格局较为严整。建筑学院、文化创意学院作为东北大学活力元素,设计通过体面分离的方式,将部分形体扭转,与其他区块整体统一又和而不同。通过扭转形体与部分底层架空,为校园创造出一条从北侧地铁站到西南侧宿舍区便于师生穿行的捷径。这条捷径在浓厚工科背景的东北大学内,也是一条师生们可以鉴赏艺术背景类院系教学、展览、交往的艺术通廊。在尊重规划的同时,打破了略有僵化的空间格局,活化了校园布局和内部空间界面。
台地顶层 ©苏圣亮
台地灰空间 ©苏圣亮
穿行廊道 ©苏圣亮
2. 基于对人在特定环境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的研究,通过设计丰富空间语义。不同于围绕图书馆布置其它三个工科组团,建筑学院和文化创意学院均有较强艺术性,师生们更善于抽象思维,更能包容多元的文化,更变通,能接受不同。教学、展示等环节,对空间的可变性要求较高。设计中同一空间,需要根据场景提供不同的空间使用方式。比如交错、宽敞的交通空间既增加各区域的可达性,同时也可局部放大作为展览空间。设计不仅注重空间本身的功能使用要求,也研究人在场所中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关注交往、交流、看与被看,并反映在设计细节中。
整体正南视角 ©苏圣亮
东北视角 ©苏圣亮
一层平面图
剖透视
3. 精心策划在既定的面积额度下提升空间品质。通过策划和重新编制设计任务书,打破各个学院之间学科边界和物理边界,整合空间提升效率,并为其他空间设置创造条件(比如挤出一个梁思成纪念空间)。在限定条件下充分挖掘《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潜力,创作近人尺度的通廊、通道、平台、凸窗等空间提升空间品质。
大报告厅 ©苏圣亮
台地灰空间望连廊 ©苏圣亮
面向中心广场的东立面图 ©苏圣亮
凸窗细部 ©苏圣亮
凸窗细部 ©苏圣亮
台地楼梯 ©苏圣亮
穿行廊道 ©苏圣亮
建筑学院内庭院 ©苏圣亮
三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由工程咨询与建筑策划所供稿